發布時間:2019-10-21 | 瀏覽次數:1284
生活中經常聽到這樣的表達:“你真讓我生氣”,或許“你太讓我傷心了”。
根據語義來剖析,所有的心境成果,生氣也好,傷心也罷,都是“你”這個壞家伙導致的,而“我”是無辜的,是受害的,是無責的。
果真如此嗎?心理咨詢
合理心境療法的ABC理論中,心境和行為成果C,并非由外界事件A直接導致。
那種由A直接到C的“刺激-反響”形式,歸于無條件反射,是一種比較初級的反響類型,例如膝跳反射,瞳孔的感光收縮與擴張,都是無法由人的片面意識控制的。
而心境與此截然不同。
心境的發作,當事人的片面思想是一個重要變量,TA的觀念、主意、思考,也便是B,才是導致心境和行為成果C的主要原因。
這也便是哲學上講的“外因經過內因起作用”。
根據合理心境療法理論,一個心境和行為的發作,必定與當事人對事件的剖析、評判和挑選有關,這個思想進程,在《心境》一書中,被稱為“構建”。
哲學上說,“國際是客觀的,同時也是片面的”。
客觀的國際,因感知和評判的人不同,帶來的評判和感覺也不同。反映在心思事件上,便是對同樣的事,有的人會漠然置之,有的人會義憤填膺,有的人則樂禍幸災。這些不同的心境和反響成果,都與當事人對事件的感知、評價有關,這個思想的進程,便是一種“構建”。
回到文章開頭部分的比如。
當有人的言行引起了咱們的憤恨或苦楚等心境時,先不要急于斥責。
停一停,待自己心境稍微平復后,撫躬自問一下:
在別人的言行和自己的心境反響之間,自己的腦際之中發作了什么?
自己經歷了怎樣的“構建”進程?
有哪些內部的言語是能夠自由表達的?又有哪些是無法宣之于外的?
當咱們能止住行將信口開河的話,給自己一個思考的時機,很多會導致消極成果的言行或許就此防止。
這個“止語”和察覺反思的能力,是心思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。
《心境》一書所倡導的“構建主義”理念,與合理心境療法理論相同,強調人的片面責任和片面能動性,鼓勵人們擔當起自己心境的責任,從思想進程,也便是對外部事件的內部“構建”進程入手,掌握主動權,做自己心境的主人、行為和成果的主宰。